您现在的位置: 刺猬皮 > 刺猬皮相关配伍 > 正文 > 正文

武安师范,一个30年来魂牵梦萦的地方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7/27 10:12:42

原题:悠悠岁月长,浓浓武师情,今生,我上过武安师范!

作者:河北武安师范学校三十班吴红海

多年前,我就想写一写关于我的武安师范生活,由于思路没有打开,加之灵感缺乏,几度下笔几度搁置,直到有天看到了邢红霞同学的《十六岁,我离开家,到不远的一座小城上师范》一文,好多情节再次唤起了我对师范生活的回忆,每次拜读都心潮澎湃。我再次鼓起勇气拿起笔,把我的《今生,我上过武安师范》小文写下去。我仿佛穿越了三十年的时空,回到了我们的师范校园,我与自己展开了深情的对话。每次书写我常常选在寂静的深夜,把尘封的记忆慢慢梳理,与昨天来一次交流、来一次畅谈。

——题记

年5月12日,是我毕业回乡实习的日子,也是我离开河北武安师范学校的日子。转瞬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从河北武安师范学校毕业整整30年了!

今天,怀着满腔的热情和挚爱,我把当年一段段碎片轻轻捡起,来回忆我们青涩难忘的学生时光、来怀念我们一起走过的岁月、来祭奠我们一起度过的“芳华”。

一、初到河北武安师范学校

我们是年9月14日到武安师范入学报到的,那看似普通的日子,对于我们真是终生难忘!当年,国家招生政策:严格禁止“往届学生报考中师”,经过县、地区严格审查,刷掉了大批往届生,这无疑给我们应届毕业生带来了更多上师范的机会,而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是分数线降为分时被通知开始备考“小三门”测试的,后来到武安师范参加了“面试和小三门测试”合格,被正式录取。那年涉及到磁县、肥乡,录取进度大大延迟,所以我们这一届开学较晚。经过数载的寒窗苦读,我们从数以万计的学子中脱颖而出,成为令众人羡慕的“中师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教育更要振兴,国家大力发展中等师范教育,以迅速补充农村小学师资的严重匮乏,所以直接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师范生,我们这些懵懂少年无疑成了“幸运儿”。那时,比较贫穷的农村和家庭,考中师是初中生的最佳选择。考上中师就可以吃“皇粮”(那时有个专有名词“商品粮”),可以直接从农村把户口迁出,成为“城市户口”,从而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身份,变身为国家干部。学费食宿费全免,毕业国家包分配。

说到报到,还得从我的“录取通知书”说起,我所经历的这个小波折差一点错过了与武安师范的情缘。

那年我被师范正式录取后,“录取通知书”邮寄到了县文教局,因为书写的疏忽将“收信人”写成了“吴红梅”,因当年中考生中没有叫“吴红梅”的,被搁置了好久。有一天在文教局工作的本家叔叔看到,端详着“吴红梅”,猜测着这是不是我侄儿“吴红海”呢?试着把信件拆开,“通知书”上写着恰是我的名字“吴红海同学:你已经被我校录取为级普师班新生......”。

叔叔立即赶回老家,将通知书送到我家。我被武安师范录取的喜讯是一位邻居跑到农田里告诉我的,当时我和母亲在村东南地收割稻谷,听到这个消息我放下农活,骑自行车飞也似地赶回家,当我看完录取通知后,期待中的焦虑、压抑情绪瞬间消解。

初三冲刺中考阶段,天资并不聪颖的我就是怀揣“跳出农门,吃上皇粮”梦想,披星戴月、奋力拼搏地学习各科知识,终于实现了自己“中师梦”。那时,农业生产还没有完全实现机械化,我的父辈们整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被繁重的农活压得弓腰塌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真实写照。假期我常常帮助家里干些农活,但还是很恐惧那样的生活。

入学报到的日子就在眼前,父亲以最短时间跑到了派出所和粮食部门为我办理了“户口迁移证明和粮食关系迁移手续”。母亲则忙着为我准备铺盖,考虑到离家远被子不方便拆洗,就买来布料,由姐姐给裁剪做成被罩。母亲和姐姐带着我到县城买了裤子和一件带拉锁的夹克衫,家里日子虽不宽裕,我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要外出上学,要成为吃“商品粮”的人,母亲还是很舍得了一次。

入学当天,父亲从乡政府借来一辆卡车,司机是本家的一位哥哥,出发时把本村一起考上武安师范的另3个同学叫上,一大早就向武安县城出发了。那年我们村有4人考上武安师范,简直就是“开天辟地”的大喜事,恢复高考后我村倒是有几个考上大学的,我们是改革开放后一次考上最多的。那时村民们纷纷议论“村里一下子出了4个大学生,真是不多见”,今天说起仍感到无比荣耀。

曾记得,汽车在邯郸市里拐了好几个地方,等来到学校门口报到时,天色已晚。我急忙跳下车向学校走去,一进大门口右边还有2位老师在值班,有位老师让我从已经分好班级的一张张大开纸上寻找自己名字,以确定自己所在的班级。由于天很暗,我寻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我被分到了“30班”(入班后我的学号是30号,想必更是巧合和缘分吧)。

从入学报到那一刻起,我和30班的情缘、30班同学的友谊就注入到我的血脉中。在报到处,我领取了几天的饭票,在校门口的商店买了饭盆、脸盆、牙刷等生活用品。由于男生宿舍安排在学校东边“校办工厂”院子里,一起报到的李运树同学本家哥哥二话不说,就扛起我的大木箱飞快的向宿舍走去,父亲和我紧跟着来到了30班男生宿舍,放下带来的铺盖和行李,找到一处空铺位。

由于我是平生第一次出远门求学,父亲为我铺好了床铺,安置好了生活用品,对我的学习和生活做了一些交待和嘱咐,就坐车回家了。(之前,参加学校音体美考试时,父亲带我到武安县城,因为我将要独立上学和生活的缘故,为我买了一块“钟山牌”手表,那个年代算是比较奢侈的了。平时父亲是极其俭省的,能花近百元给我买手表,可见父亲对我上武安师范是寄予厚望的,父亲是非常爱他这个小儿子的)。

那时我虽然第一次离开家、第一次离开朝夕在一起的父母,却并没有想家的念头,更没有离别父母和亲人而悲伤的情绪。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经历了送女儿到外地上初中、高中、大学、读研、在香港工作,看到许多孩子因为离开父母而哭泣,回想自己30年前离别家乡、离开父母到一个小山城求学,心里也多了几许伤感和惆怅。

从东院的宿舍拿着饭盆出来,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到食堂打饭。由于我没有在外上过学,也没有在外独立生活过的经历,到了食堂如何打饭、如何使用饭票,我一无所知。正在我茫然无从的时,我的老乡的31班李文会及时帮我打了饭。

食堂有上千人就餐,好在有三年级的学生会干部维持秩序,从排队到打饭都井然有序。(师范二三年级时我担任了学生会生活部干事和部长,负责饭场打饭的秩序维持,以及向后勤反映饭菜质量等工作,我用青春、激情为全校同学们提供服务,沟通反馈同学们对饭菜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并尽快与后勤管理老师接洽,让同学们吃的饱、吃得好。通过我的工作能使同学们很好的生活、努力的学习、健康的成长。回想那个年代,我能为同学们搞服务感到骄傲和自豪,在师范学校留下了我的梦想、我的奉献、我的记忆)。我很顺利地吃到了到武安师范后的第一顿餐饭,30多年过去了,当时在食堂打饭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晚饭后,我回到了宿舍躺在铺位上休息,由于同学们刚入学,彼此没有过多的话语。这时有位同学说“到教学楼看咱的教室去呀”!一跃起身,我跟随几个同学向校园走去,从教学楼正门上楼,看到二三年级的师哥师姐们正在上晚自习,我们轻步走向教学楼三层,中途被告知30班教室在最西头的阳面。我随着其他班的同学们一起向上走,当时楼道内灯很昏暗、人多很拥挤,我们一步一个台阶,走的很慢。我夹在多位同学当中走到三楼最西头阳面教室,近看一把冷冰冰的铁锁挂在那里,很遗憾教室没开门。转身看到临近的29、31班教室都开着门,通过门缝望去,人家同学们都随意坐在那里观察着教室,相互说笑着、谈论着什么。我们只好扫兴地回到了宿舍。

曾记得,宿舍的灯光很昏暗,仔细一看我们睡的都是大铺板,一人一块,行李还没来得及整理,多数同学的被褥散落的堆放在那里。大家还是没有人说话,一来都不认识,二来有的同学坐在铺板上深深地低着头,我猜是想家了吧,情绪很低落,就连宿舍内的空气都十分凝重。我也呆坐在那里,脑海里不时闪过家里的情形。为了打破这沉闷的局面,我鼓起勇气逐个走到每位同学面前,问询大家的姓名和老家是哪个乡、哪个村的。

我记得当时还拿着笔和纸张,把问到的情况仔细记在本子上。我至今还能清楚地记忆着以下几位同学:杜建军:磁县路村营乡圣水洼村;崔海江:讲武城乡南营村;靳绍武:岳城镇大南庄村;齐柏林,申庄乡东陈村;韦玉海,固义乡韦武庄村;裴相文,邯郸县南堡乡南堡村.......当时的这一小小行为,决定同学们给我留下了印象非常深刻,我也把第一印象留给了大家,我们武安师范30班同学伟大而纯洁的友谊航船,也就从这里起航了。

夜深了,同学们都静悄悄地躺在铺上谁也没有睡着,默默地想着自己的心事儿,那晚的夜真静呀。偶尔传来几声低声哭泣,我还听到外班宿舍的哭声很大,想必是从小没有出过远门而独立生活,想念父母了吧?说实话,我当时也很想念家、想念爹娘,好在抑制力在我的头脑中占据了上风,我也心情沉闷,但没有哭泣。快要睡着的时候,孟永河校长带着校领导成员挨着宿舍看望、安慰同学们。我们当时都是第一次远离家乡,年龄都在16--17岁,小的才14--15岁,且都是孩子,想家时哭上一阵子很正常。校长和主任来到我们宿舍挨个问候,安慰我们这些第一次离开家远离父母的孩子,告诉我们要坚强要克制,等过几天大家彼此熟悉了、交流多了,就不会再想家了。

那个夜晚我们宿舍里静悄悄的,空气仿佛都要凝固了。正如校长所说,大家在一起学习、生活一周后彼此熟悉了,晚自习后回到宿舍里,那场面沸腾了起来,仔细聆听每个县的口音和方言大不相同,简直就是南腔北调。尤其第一次听到武安、磁县与我们成安口音差异如此之大,有些方言也不理解,当时还闹出不少误解,闹出不少笑话。入学的那天晚上,女生宿舍更是热闹非凡,女孩子情感细腻、脆弱,也最容易动感情,想家了想爹娘了,哭的一塌糊涂。还听说当地的一位同学想家了,哥哥专门从单位到学校看她安慰她,我们成安离学校太远,无论如何也不敢有这个奢望。

第二天吃过早饭,我和同学们又去看教室,这时教室的门是开着的,我们走进教室环顾四周,感觉很新鲜,课桌不再是连在一起的两人桌,而是每人一张,座位也不再是窄窄的长板凳,而是每人一把宽大的椅子,非常惬意非常舒服,这是进入师范后体验到与初中生活的第一个大不同。我们随意找个座位坐下来,然后就是东张西望,打量着不知姓名的同学,总也看不够。稍后到教室的同学越来越多,因为彼此都不认识,谁也不说话,教室里非常寂静。

大约是快上第二节课的时候,一位中年老师走进来,站在讲台上,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子集中起来。我仔细打量了这位老师,他中等身材、乌黑的头发,上身穿一件深蓝中山装,左上边口袋里还插着一支钢笔。这时老师开口说话了:“欢迎同学们来到武安师范,我是30班也就是你们的班主任——刘子丰”,这是刘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

刘老师把学校做了个大概介绍,紧接着给我们解释了“什么是师范?,刘老师当时讲:所谓‘师范’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师范’一词的解释。刘老师说完这些话,就告诉我们,他还要给其他班上课,让我们随意到校园内走走看看,熟悉下环境。

曾记得我们是按照上课规律,听着上下课铃声进出教室,因为其他年级同学都在上课。我们悄悄走过楼道,来到了楼下,看到正门的上面是用硕大字体书写的校训“勤奋求实、敬业乐群、为人师表”,教学楼前是一处四个石柱围栏成的国旗杆,那个岁月里,每周一早操后我们都聚集于此唱国歌、升国旗。那位身材高挑、和蔼可亲的孟校长总是给我们讲话,他总结上周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布置下周工作,并提出若干希望,而今孟校长已近耄耋,从师范退休。我很感激老校长的谆谆教诲,希望他安享晚年。

学校的西边的操场很大很宽广,有一条标准的米跑道,短跑道上还铺满了碎渣石,用以增加快速跑步时的摩擦力(以后的日子里,为备战春季运动会我和运树等同学,穿着跑鞋在跑道上训练),如今都换成了塑胶跑道,既美观又安全。操场内有足球场、跑道、沙坑、单杠、双杠等体育设施和器材,正西边是个主席台用以开会时领导讲话或运动会时颁奖......,操场最南头是女生宿舍楼,记得是三层楼,远远看到女同学进进出出。

我班女同学被分配到了一楼四个宿舍,十分老旧,一楼尤其光线昏暗,地面潮湿。之后的三年里,我多次去检查评比卫生工作,一进楼道股股刺鼻怪味直入肺管,总需掩鼻进楼快速评分后撤出。多年后为适应需求翻盖成了五层,内部装饰一新,窗明地净、空气洁净清新,如今年轻学子们在师范求学时,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舒适与安逸。最初几天没有正式上课,同学们的座位是随意选择,我的第一任同桌是冯振国同学,当时聊天说话的也就是座位附近的几个同学。

二、班委会和团支部

选好班里的班委会和团支部是做好班内一切工作的基础,只有班内领导组织健全、领导有力才能团结带领同学们一起努力工作、学习、娱乐等。

由于大家是刚刚入学,班主任刘老师对各位同学在中学时的情况不太了解,为了更好地调配好班里的第一任班委会和团支部,刘老师提议“班委会成员和团支部成员,由个人自荐和同学评选产生。首先由个人自荐,在班内公开演说,再由全班同学择优选出班长和班委会成员、团支部书记和团支部成员”。

我因为有初中当班长的经历,决定竞争班长,并在班会上做了自我介绍和演说。综合各位同学演讲和各自特长,同学们择优决定由绍武任第一任班长,在以后的三年里红海、丽琴、海斌分别担任过班长,担任过班委会成员的有爱玲、树涛、瑞芳、靳燕、爱民、玉海、运树、贺英、彩娥、建英、俊霞、红芳、芳杰等同学。

第一任团支部书记由相文担任,改英担任第二任团支书直到毕业,团支部成员有彦芹、海斌、月华等同学(以上名单以个人回忆列出,如有疏漏还望补充)。就这样,我们的班组织、团组织开始工作了,为同学们提供学习、卫生、生活、体育、文艺,团内学习、团日活动等服务。

我感到非常荣幸,能成为第一届班委成员和班长,如今30多年了,同学们在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iweipia.com/xgpw/6828.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刺猬皮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