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是读书活动的讲稿内容,若需要PPT可以给我留个邮箱号。
一、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的马孔多是一个二十户人家的村落,篱笆和芦苇盖成的屋子,沿河岸排开,湍急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岸里暖石洁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
如何做到一开口就吸引住别人?
第一,要有悬念。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开头几乎是人人皆知:“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在这么短的一句话里,我们可以读出来三个不同的时间,“多年以后”说的是未来,“面对行刑队”说的是现在,“那个遥远的下午”说的是过去。这句话还制造了三个悬念:“多年以后”让你想知道他都经历了什么?“面对行刑队”让你想知道他干了什么坏事才会被判刑?还有,“那个遥远的下午”,他为什么会去“见识”冰块这种很平常的东西?第一句你就把悬念说出来,可以激发听众最大的好奇心。
是不是迫不及待想了解《百年孤独》这本书了?人类有一门很古老的手艺,就是讲故事。在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我们经常需要用故事打动别人。而且你最好一开口就能吸引住对方,让人欲罢不能。精选了几部经典作品的开头,咱们和这些会讲故事的作家们学习一下,怎么能在一开始就让人感到惊艳。
第二,要走心。我们看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开头是怎么写的:“在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他对我说:‘每当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那些优越的条件。’”这里用了儿子的自述和父亲的劝告,虽然是虚构的,但让人觉得很真诚。像这种亲情、爱情类的题材,是不会过时的,但你的表达一定要足够真诚。所以当你不知道从何说起的时候,就走走心。
第三,反传统。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或许很多人都知道,这部小说的开头是这样的:“你要是真的想听我聊,首先想知道的,大概就是我在哪儿出生,我糟糕的童年是怎么过来的,我爸妈在我出生前是干嘛的,还有什么大卫·科波菲尔故事式的屁话,可是说实话,那些我都不想说。”一上来主人公就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让人觉得很有意思,这和过去那种阳春白雪的文学作品完全不一样。所以,如果大家讲故事的套路都差不多,你就来个反传统的,马上就鹤立鸡群。
第四,反常理。法国作家加缪在小说《局外人》里,一开始是这么写的:“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一般人知道自己亲人过世了,都很伤心,甚至震惊,失去理智,但加缪笔下的主人公却表现得很迟钝,不符合常理。你就想看看这个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当情感共鸣用得太多的时候,你不如唱个反调,也许会一下子抓住别人。第五,宣言式的开头。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头算是宣言式的代表了:“那是最昌明的时世,那是最衰微的时世;那是睿智开化的岁月,那是混沌蒙昧的岁月;那是信仰笃诚的年代,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那是长夜晦暗的季节;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那是死气沉沉的冬天;我们眼前无所不有,我们眼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径直奔向天堂,我们都径直奔向另一条路——简而言之,那个时代同现今这个时代竟然如此惟妙惟肖,就连它那叫嚷得最凶的权威人士当中,有些也坚持认为,不管它是好是坏,都只能用“最”字来表示它的程度。”一开始就来了几个内容很矛盾,但语气很肯定的句子,就像是一段宣言。这种宣言式开头很有仪式感,能尽量把你故事的意义表现出来。
第六,荒诞的开头。卡夫卡《变形记》的开头是这么写的:“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像这种很玄的小说,一般前面都会营造一些氛围,来衬托人变成虫子这样离奇的情节。但卡夫卡上来没有任何铺垫和预告,直接就告诉你有个人变成了甲虫。所以,如果你要说的故事足够离奇,一开始就可以去掉那些老生常谈的铺垫,直接亮出你最离奇的核心观点。这样不仅能避免俗套,而且还营造了一股高冷的淡定感。
下次你再和别人讲故事的时候,或者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用一下上面的方法,没准一开口就能惊艳全场。
二、《百年孤独》魔性和孤独
言归正传,先问一下,谁读过这本书?用弘一法师李叔同人生总结的四个字来形容此刻的心情:悲欣交集。欣喜没有几个,我可以随意发挥,不会有异议;悲伤的是百年孤独好孤独,让我们走进马尔克斯的孤独吧!
1、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年诺贝尔文学奖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2、年发表《百年孤独》诺奖: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折映了一片大陆及其人们的富足与贫困。——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百年孤独》这部标志着拉美文学高峰的巨著,具有骇世惊俗的艺术力量和思想力量……他在用一颗悲怆的心灵,去寻找拉美迷失的温暖的精神家园。——莫言年凭借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年获得诺《《蛙》。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
3、故事梗概:《百年孤独》主要讲述了布恩地亚一家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坎坷经历和马贡多这个小镇一百多年来从兴建、发展、鼎盛及至消亡的历史。故事发生在马贡多的布恩地亚家族老宅,并一直围绕这个主线发展。从老宅的兴建、逐渐破旧、最终宅基地被莫名而来的大风连根拔起,都随同着这个家族的兴衰而起伏不断,与家族人物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小说描写的布恩地亚家族一代又一代取名奥雷良诺和阿卡奥迪的子孙,“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
4人物图解,通过人物故事,我们来欣赏一下《百年孤独》的魔性和孤独。
家族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西班牙人的后裔,住在远离海滨的一个印第安人的村庄。他与表妹乌尔苏拉新婚时,害怕生出长尾巴的孩子,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家带着朋友及其家人离开村子,来到一片滩地上,由于受到梦的启示决定定居下来,建立村镇,这就是马孔多。布恩迪亚家族在马孔多的历史由此开始。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个极富创造性的人。他从吉卜赛人那里看到磁铁,便想用它来开采金子;看到放大镜可以聚焦太阳光,便试图研制出一种威力无比的武器;从吉卜赛人那里得到航海用的观像仪和六分仪,通过实验认识到“地球是圆的,像橙子”。他不满于自己所过的落后的生活。他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孔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孔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他带一帮人披荆斩棘干了两个多星期,却以失败告终。他痛苦地说:“咱们再也去不了任何地方啦,咱们会在这儿活活地烂掉,享受不到科学的好处了”。后来他又沉迷于炼金术,整天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由于他的精神世界与马孔多狭隘、落后、保守的现实格格不入,他陷入孤独之中不能自拔,以至于精神失常,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乌尔苏拉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去世时的年龄在至岁之间。家族第二代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二代有两男一女:老大固执性情捉摸不定。不顾家人的反对,与丽贝卡结婚,但被赶出家门,最后在家中被枪杀。老二奥雷良诺生于马孔多,在娘肚里就会哭,睁着眼睛出世,从小就赋有预见事物的本领,少年时就像父亲一样沉默寡言,整天埋头在父亲的实验室里做小金鱼。长大后爱上马孔多里正千金年幼的蕾梅黛丝,后来他参加了内战,当上上校。他一生遭遇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一次枪决,均幸免于难,当他认识到这场战争是毫无意义的时候,便与政府签订和约,停止战争,然后对准心窝开枪自杀,可他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生下17个男孩。这些男孩以后不约而同回马孔多寻根,却被追杀殆尽。奥雷里亚诺年老归家,每日炼金子作小金鱼,每天做两条,达到25条时便放到坩埚里熔化,重新再做。他像父亲一样过着与世隔绝、孤独的日子,一直到死。老三是女儿阿玛兰妲,爱上了意大利钢琴技师皮埃特罗,却又拒绝与意大利人结婚,意大利人为此自杀。由于悔恨,她故意烧伤一只手,终生用黑色绷带缠起来,决心永不嫁人。但她内心感到异常孤独、苦闷,她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寿衣衣,缝了拆,拆了缝,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家族第三代第三代人只有何塞·阿尔卡蒂奥的儿子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的儿子奥雷里亚诺·何塞。前者成为马孔多的从未有过的暴君,贪赃枉法,最后被保守派军队枪毙。后者参军。进入军队之后仍然无法摆脱孤独,最终也死于乱军之中。
家族第四代第四代即是阿尔卡蒂奥与妻子桑塔索菲亚·德拉·彼达生下的一女两男。女儿美人儿蕾梅黛丝楚楚动人,散发着引人不安的气味,这种气味曾将几个男人置于死地。她全身不穿衣服,套着一个布袋。这个独特的姑娘世事洞明,超然于外,最后神奇地抓着一个雪白的床单乘风而去,永远消失在空中。她的两个弟弟阿尔卡蒂奥第二和奥雷里亚诺第二是孪生子。阿尔卡蒂奥第二在美国人开办的香蕉公司里当监工,鼓动工人罢工,成为劳工领袖。后来,他带领三千多工人罢工,遭到军警的镇压,三千多人只他一人幸免。他目击政府用火车把工人们的尸体运往海边丢到大海,又通过电台宣布工人们暂时调到别处工作。阿尔卡蒂奥四处诉说他亲历的这场大屠杀揭露真相,反被认为神智不清。他无比恐惧失望,把自己关在房子里潜心研究吉卜赛人留下的羊皮手稿,一直到死他都呆在这个房间里。奥雷里亚诺第二没有正当的职业,终日纵情酒色,最后在病痛中与阿尔卡蒂奥第二同时死去,从生到死,人们一直没有认清他们兄弟俩儿谁是谁。
家族第五代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五代是奥雷里亚诺第二的二女一男,长子何赛·阿尔卡蒂奥儿时便被送往罗马神学院去学习,母亲希望他日后能当主教,但他对此毫无兴趣,只是为了那假想中的遗产,才欺骗母亲说他在神学院学习。母亲死后,他回家靠变卖家业为生。后发现乌尔苏拉藏在地窖里的多个金币,从此过着更加放荡的生活,不久便被抢劫金币的歹徒杀死。大女儿雷纳塔·蕾梅黛丝(梅梅)爱上了香蕉公司汽车库的机修工马乌里肖·巴比伦,母亲禁止他们来往,并请了保镖守在家里。马乌里肖·巴比伦爬上梅梅家的屋顶,结果被保镖打中背部,终日卧病在床,被人当成偷鸡贼,孤独中老死。梅梅万念俱灰。她母亲认为家丑不外扬,将她送往修道院,终生一言未发。小女儿阿玛兰妲·乌尔苏拉早年在布鲁塞尔上学,回到马孔多,见到一片凋敝,决心重整家园。她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仅在三个月就使家园焕然一新。她的到来,使马孔多出现了一个最特别的人,她的情绪比这家族的人都好,她想把一切陈规陋习打入十八层地狱。她决定定居下来,拯救这个灾难深重的村镇。
家族第六代第六代是梅梅送回的私生子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他出生后一直在孤独中长大。他唯一的嗜好是躲在吉卜赛梅尔基亚德斯的房间里研究各种神秘的书籍和手稿。他能与死去多年的老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对话,并受到指示学习梵文。他一直对周围的世界漠不关心,但对中世纪的学问却了如指掌。他爱上了姨母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尽管他们受到了孤独与爱情的折磨,但他们认为他们毕竟是人世间唯一最幸福的人。后来阿玛兰妲·乌尔苏拉生下了一个男孩:“他是百年里诞生的布恩迪亚当中唯一由于爱情而受胎的婴儿”,然而,他身上竟长着一条猪尾巴。阿玛兰妲·乌尔苏拉也因产后大出血而死。那个长猪尾巴的男孩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他刚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吃掉。当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看到被蚂蚁吃的只剩下一小块皮的儿子时,他终于破译出了梅尔基亚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的题辞是:“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原来,这手稿记载的正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在他译完最后一章的瞬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把整个儿马孔多镇从地球上刮走,从此这个村镇就永远地消失了。
5,魔性十足的老马《百年孤独》的十大魔幻之谜现在,我把其中魔幻有趣的故事,解读给大家,尝试揭开这部著作谜一样的冰山一角,让大家从新颖的角度去看不一样的经典。
第1魔幻之谜:加西亚.马尔克斯本人知乎上有关马尔克斯的问题多达个,而同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同样声誉斐然的海明威只有个,福克纳更惨,仅学生的零头,25个。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是,再搜有关《百年孤独》的问题,跳出来的数字是:。鸡蛋比母鸡更引人注目,这其实,也挺魔幻现实主义。没有加西亚.马尔克斯,就没有《百年孤独》;在加西亚.马尔克斯之后,也不会再现《百年孤独》。他真实的本人,就是一个最大的魔幻之谜。家人说他是:娘胎里记事,睡梦中预知。马尔克斯75岁写自传时,回忆起小时候的真实故事:几岁的他和妹妹在花园玩耍,突然听到每天11点响起的火车的汽笛声。不知为何,他感到那天的那阵响声是在告诉他:几个月前给他开大黄汤剂、让他呕吐不止的香蕉公司的医生来了。他吓得满屋乱窜,可除了妹妹,没人相信他。妹妹陪他躲到医生吃完饭,搭车回去。家人才在床底下找他们。马尔克斯出生在南美洲的哥伦比亚,地理位置和民俗文化上,靠近墨西哥玛雅文明,百慕大三角。现实魔幻主义,其实是拉丁美洲人的灵性智慧,不能用现代西方理性科学的思维去断然地评判对错。
第2魔幻之谜:超现实创造方法的灵感来源马尔克斯一开始的创作,并没有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年7月27日晚,老板娘主持的一次聚会对马尔克斯的作家生涯产生历史性的影响。当时,老板娘点了一锅用四种肉熬煮的传奇乱炖。旁边的鸟闻到喷涌的香气兴奋异常,在火炉边尖声乱叫。一位疯狂的客人抓起一只鸟的脖子,直接往沸水里扔。鸟来不及最后一次振翅,发出一声哀嚎,便坠入地狱深处。野蛮的客人想再抓起一只时,老板娘无比权威地从宝座上站起。“住手!”她叫道,“小心眼睛被鸟啄掉!”当时只有马尔克斯在意这句话,他也不敢吃这锅乱炖。当天晚上,他赶回周刊报社,一气呵成,写了个短篇:妓院里来了三位客人,他们的眼睛被鸟啄掉了,对此无人相信。这篇短文很快刊登出来,从此马尔克斯找到一种全新的创作方法,超现实魔幻主义的雏形。他有如神助,豁然开朗,这篇短文预示着他的创作走出瓶颈,冬去春来。《百年孤独》则这是这种超现实创作方法的成熟作品。
第3魔幻之谜:为摆脱斗鸡男人的鬼魂纠缠而搬到马孔多《百年孤独》中见证家族兴盛衰落的马孔多小镇,不是一开始就存在,而是家族第一代为摆脱斗鸡男人的鬼魂纠缠而在搬迁途中兴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在斗鸡场的一次公平决斗中,用一根长矛刺穿对方的咽喉。没想到死者的鬼魂一直在家中游荡,寻找清水清洗伤口的血痂。一家人不堪其扰而决定搬家。现实生活中,看见鬼魂,被认为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是书中的一处魔幻之谜。事实上,这段故事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一个真实故事是:马尔克斯的外公,尼古拉斯.马尔克斯在一场捍卫荣誉的决斗中杀死梅达多.帕切科,他被判了一年有期徒刑,出狱后追悔莫及,往事不堪回首,便带着全家人离开故乡,搬到阿拉卡塔卡,也就是后来马尔克斯出生的地方。
第4魔幻之谜:吃土的丽贝卡丽贝卡来到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家时,已经11岁。这个人物角色给读者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吃土怪癖。丽贝卡过了很久才融入家庭生活,她总是缩到家中最偏僻的角落,坐在摇椅上吮吸手指。什么都无法引起她的注意,除了那些钟表奏出的音乐,她每隔半个小时就会瞪着受惊的眼睛四下寻找钟的乐声。她不喜欢吃饭,只喜欢吃院子里的湿土和用指甲刮下的石灰墙皮。丽贝卡的原型,是马尔克斯的亲妹妹马尔戈特。和马尔克斯一样,马尔戈特1岁时被带到外公外婆家抚养。她又瘦又野,心门紧闭,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她只对钟声感兴趣,好几天不吃不喝,不哭不闹,还偷偷把饭菜往角落里倒。后来家人发现她吃土的怪癖,就想尽办法戒掉她的怪癖,比如:给花园里石灰墙皮抹上牛粪,把小辣椒埋进花盘的泥土里。马尔戈特和小哥哥马尔克斯结成同盟,大人不让吃土,哥哥替她把风。正因为真实生活中有一个吃土的妹妹,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才有吃土的丽贝卡,可以说,文学来源于生活。
第5魔幻之谜:喝热巧克力后腾空的神甫马孔多一开始并没有教堂,尼卡诺尔.雷伊纳神甫是被请来主持婚礼的。他本打算婚礼结束后就回到自己的教区,但马孔多居民的灵性贫瘠状态令他大吃一惊,他决心留下来建造一座教堂。为让群众亲眼看见上帝神力无穷的明证,他一口气喝下一杯热腾腾的浓巧克力,闭上眼睛大张双臂,随即,尼卡诺尔神甫从地面上凭空升起足足十二厘米。大家见证这一神迹后,纷纷捐款,修建大教堂。没有人怀疑这一演示的神圣源起,只有被绑在树上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不屑一顾,他用拉丁语说:“简单之极!此人洞悉物质之第四态耳。”马尔克斯的生活中,也听说过一位神奇的神父。马尔克斯的爸爸和妈妈恋爱时,遭受外公外婆一家人的极力反对。他们甚至搬家,就是为了拆散这一对鸳鸯。他们在家人的强力反对下,保持秘密恋情。最后马尔克斯的妈妈,向当年的堂区神父佩德罗.埃斯佩霍大人求助,希望不经父母允许,和他爸爸结为夫妇。这位神父德高望重,被许多教民奉为神灵。他在举扬圣饼时,双脚可以腾空几厘米。神父利用神职的智慧,帮助这对年轻人向固执的家长写信。神职人员发话,外公外婆只好从命,同意为二人举办婚礼。这才有了后来的马尔克斯。长大后的马尔克斯,听父母提起他们年轻时恋爱的故事,还有这样一位神奇的神父。他把这些故事,巧妙地写进《百年孤独》。
第6魔幻之谜:凭空消失的美人儿蕾梅黛丝蕾梅黛丝是《百年孤独》中最独立特行的美人儿。她永远停留在天真烂漫的童年,对各种人情世故排斥,对一切恶意与猜疑无动于衷,幸福地生活在自己单纯的世界里。好几个男人为她的美貌狂热而死。和家族里的其他人不同,她活在没有梦魇的梦境中。在一个三月的下午,她们在花园中叠亚麻床单时,蕾梅黛丝变得极其苍白,几近透明,一阵微风吹过,她开始离开地面,身边放光的床单和她冉冉上升。蕾梅黛丝微笑着挥手告别,消失在空气中。这段魔幻的描写,应该和马尔克斯的两个真实经历有关联。马尔克斯的爸爸有一个姐妹有一个女儿埃纳。埃纳貌美如花,只可惜红颜薄命,二十五岁就香消玉殒,死因不明,至今还有人说她是死于一个被拒绝的追求者的诅咒。另一个经历是,马尔克斯的爸爸开药店时遇到的怪事。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个模样怪异的男人,他皮肤透明,骨头清晰可见,肚子肿大紧绷。这个男人说他被人下咒,肚子里长出一个奇怪的东西。马尔克斯的爸爸不敢给他开刀,介绍他去找外科医生。后来,外科医生在他的肚子里,找到一个无定形、有生命的庞然怪物。这些超自然的现实主义故事,成为日后创作的素材和灵感。
第7魔幻之谜:上校的私生子们额头上洗不掉的圣灰十字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征战二十年间,留下17个形貌迥异的私生子,他们都自豪地取了奥雷里亚诺这个名字,用的母亲的姓氏。他们在圣灰星期三,去了教堂,由神甫用圣灰在前额上画上十字。回到家后,他们17人清洗前额,却发现无论如何都无法消除圣灰十字的痕迹,而其他人却可以轻易洗掉。乌尔苏拉说:“从今往后谁都不会把你们认错。”作者用这句话留下伏笔,后来,这17个额头带着圣灰十字标记的上校的儿子,全部被谋杀,不留一个活口。马尔克斯设计这个故事情节,应该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他所见所闻的战争的残忍;二是马尔克斯的外公,上校在“千日战争”中留在各地的一群私生子,曾经从各自家乡赶来为他庆祝生日。他们在进门前,先去望了周三的圣灰弥撒,神父在他们额头上画了十字。这群额头上涂着圣灰十字的男人走进家门时,给马尔克斯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怀念他们额头上的圣灰十字,认为那是独特的家族标志。所以,他在创作《百年孤独》时,赋予了它超自然的力量:洗不掉。
第8魔幻之谜:香蕉公司罢工死掉的人马孔多的香蕉公司发生大罢工,多名男女老少聚集在火车站,遭到惨烈的镇压,几乎所有人都死在机枪的扫射下。这多条尸体,被整齐摆进火车,运到大海扔掉。何塞.阿尔卡蒂奥是唯一生还的成年人。他从火车的死人堆里惊醒,跳下火车,回到马孔多。可消息已经被全面封锁,所有人都说没有人死亡,那次罢工大家已解散各自回家。只有何塞.阿尔卡蒂奥坚持,他只说一句话:“有三千多人,现在我能确定火车站里所有的人都死了。”马尔克斯的家乡,的确发生过香蕉工人大罢工。当时死伤人数不定,马尔克斯的妈妈说,其实没死几个人。马尔克斯后来做记者,他去采访过幸存者和目击者,梳理报刊和官方文件,发现真相始终无迹可寻。有的人说,无人死亡。有的人说,死者过百。对应这个真实的历史事件,马尔克斯在创作《百年孤独》时,将盘旋在脑海中多年的恐惧化为确切的数字,把死亡人数定在人。这本是按直觉虚构的数字,没想到在马尔克斯75岁写回忆录时发现一个透露的真相:在香蕉工人大屠杀纪念日,参议员发表讲话,倡议为死于军队之手的三千名无名烈士默哀一分钟。死亡人,马尔克斯的虚构,最终成为现实。第9魔幻之谜:上校用抢对着胸口自杀未遂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发动过32场武装起义,无一成功。他与十七个女人生下十七个儿子,一夜之间逐个被除掉,其中最年长的不到三十五岁。他逃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他在签订协议结束内战后,用手枪朝胸部开了一枪,子弹从背部穿出却没有损及任何要害部位。在这之前,他的私人医生为他除去疖子时,他不经意问起心脏的确切位置。医生已经发觉他的意图,但不动声色地用听诊器听,拿碘酒的面团在他胸前画了个圈。上校用枪对着这个圈开了一枪,结果没有生命危险,自杀未遂。医生得意地说:“这个点是唯一一处子弹可以穿过而不伤及重要器官的地方。”这个文学构思,来源于真实事件。马尔克斯非常崇拜一个哥伦比亚诗人,这个浪漫到极致的诗人在他三十一岁时请医生用碘酒圈出自己心脏的位置,对准圆圈开枪自杀。诗人死了。马尔克斯把这种自杀方式用到上校身上,并换了结局,让医生用碘酒故意画一个不会伤及生命的圈,导致上校自杀未遂。
第10魔幻之谜:神奇的塔罗牌预言在《百年孤独》的整部小说中,塔罗牌多次出现,为家族的不同人算命,每一次都预言准确。塔罗牌预示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会身经百战,也预示上校的两次致命劫难。一次是咖啡被人下剧毒,在此之前塔罗牌已经告诉他要注意嘴巴。另一次是上校自杀之前,塔罗牌仍然告诉他要注意嘴巴。上校为了嘲弄塔罗牌的预言,没有按当初的计划在腭部开枪,改为对着胸口开枪,结果自杀未遂。作者赋予塔罗牌神奇的魅力,这种构思写法,也暗示了某种不可改变的宿命。可以说,塔罗牌为推动这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鲜活流动起了巧妙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从中可见,马尔克斯的写作构思是非常严谨的。
所以,所有的艺术都是基于现实的再创造。这让我想到鲁迅,鲁迅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人”的创作理论,阿Q是这样,祥林嫂是这样,所有的经典塑造的经典人物都是这样。前天看到一篇文章《鲁迅凭什么坐上现代文学第一把交椅?》,文章给出了答案“鲁迅有多少藏书呢?鲁迅都看过哪些书呢?资料显示,鲁迅的藏书被完整保存下来的有一万四千多册,其中涉及文学、金石学、考古学、科学史、文字学、哲学、美学、民俗学、心理学、历史学。除中文外,藏书中还有日文种,德文和英文种,俄文86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老马亦如此吧。
说到中国,再说说老马愤怒,谁都没想到,慈眉善目的马大师会撂下这样一句狠话——死后年都不会给中国版权。试想,还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爱马尔克斯呢?你看那些个著名作家:莫言、陈忠实、马原、苏童、韩少功、刘恒、余华……都在公开场合坦诚魔幻现实主义对他们的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莫言说他第一次读《百年孤独》时“非常惊讶,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写!”文人最怕谈渊源流派,但对待大师则虔诚恭敬。毕竟,青出于蓝,青才能胜于蓝。实际情况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作家们集体阅读《百年孤独》的盛况。那时《百年孤独》在大陆最早的版本已经出现,于年8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首印册,定价1.60元,随后是《霍乱时期的爱情》、《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但都未得到作家授权。都是盗版。于是老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直到年,一家名为新经典的公司与马尔克斯及其版权代理方沟通。8年之后,出版事宜才真正谈妥,新经典最终获得马尔克斯的亲笔签名授权书。据说当时让马尔克斯消气的一句话是:“您曾经也渴慕过大师,而现在中国读者也热烈呼唤着您这位大师。”在感同身受这件事上,没有人比作家做得更出色。再一个4年,《百年孤独》在中国的销售已经超过了万。
是不是也挺魔性,但我却感觉孤独。
凤凰网读书排行,《百年孤独》多年排在第一,我身边许多人闻风而动,买回来大多却束之高阁。为什么?一是书的魔性,太难读,人名重复出现,故事章法错乱;二是许许多多人买这本书,就是冲着书名。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刺猬。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长出了刺,而我们需要温暖,刺在保护我们的时候,又可能伤害能够温暖我们的人,所有就变成了孤独的刺猬。
但就像妙莉叶·芭贝里《刺猬的优雅》里说到:我们都是孤独的刺猬,只有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见彼此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优雅。我相信,这世上一定有一个能感受到自己的人,那人未必是恋人,他可能是任何人,就像电影中的忘年之交:荷妮与芭洛玛。在偌大的世界中,我们会因为这份珍贵的懂得而不再孤独。
孤独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不能联合打破孤独的笼罩,只靠一己之力与孤独抗争。家族的每个人最终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在这个家族中,各成员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关心和支持。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摆脱孤独是每个深陷孤独者的愿望,但是可能他们只靠一己之力并不能摆脱孤独的困扰,毕竟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始终不如团结的力量强大。马尔克斯曾经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也许,他的真正意图是想告诉我们如果布恩地亚家族的人可以团结起来对抗孤独,或许会取得成功。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就像我们每一个班集体,各成员之间的团结一致、相互合作,总是比一盘散沙更具有凝聚力,更具有力量,所以在一个集体中“重要的不是我,而是我们”。
读书人是幸福人。阅读的最大作用,是让人抛弃固有成见,去见识不同的思想,倾听不同的声音。这篇文章算是抛砖引玉,真正的经典还需要亲自阅读原著,包括阅读作者的所有作品。加西亚.马尔克斯带给时代一个惊艳的智慧火花,全人类都可以从中受到启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