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医公开课
第课
1.何氏舒解养胃方
柴胡9g,枳壳9g,九香虫6g,绿萼梅6g,陈皮6g,白芍药15g,炙甘草9g,蒲公英15~30g。
每日1剂,水煎服。
胃病因情志不舒,肝郁气滞,逆而犯胃,致胃气不和,通降失常而发者。症见胃脘疼痛,胀闷,嗳气,大便不畅,苔白或白厚,脉弦等。
方中柴胡、炒枳壳、九香虫疏肝解郁;陈皮、绿萼梅理气和胃;芍药、甘草缓急止痛;蒲公英清肝胃郁热而消炎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和胃止痛之功效,凡胃病以上述脉证为主者投之多能显效。
恶心加姜竹茹12g;
泛酸加煅瓦楞子12g;
纳滞加神曲9g,鸡内金9g;
便闭加生大黄3g;
便黑加炒地榆9g,仙鹤草20g;
口干加石斛15g;
疼痛剧烈者可加五灵脂9~15g,炙刺猬皮9g。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五行属木,易克土犯胃。若情志不舒,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条达而横逆犯胃,致胃气失于和降顺达,则郁而为痛。气机不利,肝胃气逆,则脘胀、嗳气。肝失和降,气滞肠道,传导失常,则大便不畅等。
此类病人,常可因心情不畅而易发或加重。治宜理气和胃。
方名系编者杨建于拟加。
2.何氏滋阴养胃方
北沙参15g,麦门冬15g,当归12g,生地黄15g,枸杞子15g,白芍药15g,炙甘草9g,蒲公英15~30g。
适用于郁热伤阴,胃失濡养,和降失常而致胃痛隐隐,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
是方以一贯煎养阴和胃,佐白芍、甘草,既可酸甘育阴又能缓急止痛;辅以蒲公英,止痛清郁热。合用共达养阴和胃止痛之功效。
大便闭结,加火麻仁15~20g;
泛酸加煅瓦楞子12g;
便黑加炒地榆9~15g,仙鹤草20~30g;
凡胃病以胃痛隐隐伴口干咽燥,舌红,便干等为主症者,用之常获佳效。
方名系编者杨建于拟加
3.何氏益气和胃方
黄芪15~30g,白芍药15g,炙甘草9g,干姜6~9g,乌药6g,党参15~20g,茯苓15g,九香虫6g,蒲公英20~30g。
适用于胃病因脾胃虚弱,和降乏力,或中阳不足,脾胃虚寒,升降失和所致之胃脘隐痛,缠绵不已,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神疲乏力,或泛吐清水,大便溏,苔白,脉弱等症。
是方以黄芪、党参、茯苓健中益气;佐干姜、乌药温中散寒;辅以白芍药、炙甘草、九香虫、蒲公英缓急止痛,合之有健中和胃止痛之功效。
泛吐清水较多,加姜半夏9g;
泛酸加吴茱萸4g,煅瓦楞子12g;
纳差加炒谷芽30g,鸡内金9g;
便溏加苍术15g。
凡胃病见上症者,加减治之多获良效。
方名系编者杨建宇拟加
长按扫码注册点击查看详情
0成本打造自己的空中药房
免费听微课
学临床医案
打造工作室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学苑出版社。由明医公开课整理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投稿请添加明医小兰iaoan
有其他感兴趣的、想了解的、想学习的内容
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
点“阅读原文”也可轻松注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