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刺猬皮 > 刺猬皮生长环境 > 正文 > 正文

中国地理小区域河套地区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7/26 15:06:11
白癜风怎么会得 https://m-mip.39.net/nk/mip_7189490.html

典型例题一:“塞上粮川”河套平原由黄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盛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葵花、甜菜、瓜果等,是内蒙古自治区粮、油、糖生产基地。读图回答。

(1)简要叙述河套平原的地理位置。归纳河套平原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

(2)分析河套平原成为“塞上粮川”具有哪些有利的自然条件。

(3)河套平原的农业生产,需要面对哪些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

(4)图中西部的磴口县建有大型风力发电厂,分析其建厂的优越条件。

参考答案:

(1)地理位置:位于北纬40度以北的中纬度地区;位于内蒙古境内黄河沿岸;位于阴山山脉以南,鄂尔多斯高原以北。降水时空分布特点:河套平原年降水量空间上由东向西递减;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有利自然条件:晴天多,光照充足;平原地区,地形平坦;黄河冲积而成,耕地多,土壤肥沃;濒临黄河,灌溉水源充足。

(3)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有:注意寒潮和低温冻害;需防大风和沙尘暴,防止土地沙漠化;注意节约用水,合理灌溉,防止土地盐渍化。

(4)磴口县地处在贺兰山和狼山风口上,风力资源十分丰富;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便于发电设备的运输;距离内蒙古的省会城市呼和浩特近,有充足的科技力量;平原地区,人口众多,用电需求大。

典型例题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套灌区(见图)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溉区。河套灌区有一种特殊的传统灌溉制度——秋浇(农作物收割后的浇灌,每年从9月底开始到11月初结束,是该灌区一年中用水量最大的一次)。

(1)分析阴山对河套灌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2)说明河套灌区秋浇的作用。

(3)简析乌梁素海对河套灌区的作用。

(4)简述河套灌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参考答案:

(1)削弱南下的寒流,减少农作物受冻害威胁;缓减西部沙漠入侵,保护耕地;阻挡北上暖湿气流,增加南麓降水补给;山地森林涵养水源,增加地下水补给;改变黄河流向,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答对3点即可)

(2)利于淋盐,减轻土壤盐碱化;利于保墒,增加土壤水分;减轻风沙危害等。(答对2点即可)

(3)调节水量的作用(丰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排灌结合)减轻风沙和盐碱的作用。

(4)节约用水,防止黄河下游水量和乌梁素海水量减少;防治水污染,改善乌梁素海水质。

典型例题三: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河套平原(位置见下图)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平原素有“塞上米粮川”之称,为内蒙古主要农业区。

(1)简述图示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分析河套平原成为“塞上米粮川”的主要自然原因。

(3)鄂尔多斯羊绒衫闻名于世,分析大力发展羊绒产业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原因。

参考答案:

(1)南北高、中间低;北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南部为高原;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从东部向西部递减;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植被稀少,以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为主;河流密度小,水量小,季节变化大。

(2)地处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引黄河水灌溉,水源充足;夏季热量充足;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3)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原因: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

典型例题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河套灌区(图10)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溉区。灌区全年10℃以上活动积温~℃,无霜期~天,属于中温带。河套灌区有一种特殊的灌溉制度——秋浇(在农作物收割后进行浇灌,从9月底开始到11月初结束,是河套灌区一年中用水量最大的一次浇灌)。

材料二 “潮塌”是内蒙古河套灌区特有的灾害,初春日均温回升至1℃~8℃区间时,表层土壤(深度<20厘米)迅速解冻但下层土壤仍然冻结,表层土壤水蓄积,含水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潮塌发生。年河套地区最后一次秋浇时间截止于11月14日,较往年秋浇时间推迟一周,年初春河套灌区发生严重潮塌,当地农业受灾严重。

材料三 下图为年晚秋及年初春与同时期多年平均气温对比图。

(1)推测河套灌区进行“秋浇”的主要目的。

(2)据图文材料分析河套灌区年初春“潮塌”灾害较常年严重的原因。

(3)结合河套地区作物熟制及耕地类型,简析“潮塌”对该地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参考答案:

(1)冲洗带走田间盐分;改善土水分条件,利于第二年春播。

(2)年秋浇推迟,加之初冬气温异常偏低,(蒸发耗损少,土填冻结早,水分下渗损失少,)土壤冻结水分充足且冻土层厚度大;初春气温较常年更早变暖(至I℃~8℃),且升温速度快,表层大量冻土迅速融化,受下层冻土阻隔难以下渗,蓄积在表层的水分较常年偏多。

(3)河套地区属于中温带,作物一年一熟,春播秋收:春季“湖”导致春耕推迟;生长期缩短(或收获延迟,作物易受低温冻害影响)。河套地区以早地为主:“潮塌”使得土中含水量过大,难以耕作,不利于作物的生长(成“塌”之后使得地表含盐量增加,作物生长困难)。

典型例题五:(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某区城图。

材料二下图为库布齐光伏农业示意图,即在“光伏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殖“

材料三下图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

(1)分析河套平原灌渠纵横的原因。

(2)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阴山对河套平原成为塞上米粮川的作用。

(3)结合材料二,说出光伏板的作用。

(4)指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并分析该环节产生的效益。

参考答案:

(1)该地主要发展灌溉农业,天然降水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离黄河近取水方便;地形平坦易于修建。

(2)削弱南下的寒流,减少农作物受冻害威胁;减缓西部沙漠入侵,保护耕地;阻挡北上暖湿气流,增加南麓降水补给;山地森林涵养水源,增加地下水补给;改变黄河流向,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

(3)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减少地表水蒸发,降低风速,有利于下草本植物生长。

(4)甘草种植。生态效益:增强固沙能力,恢复沙地生态;增加土壤肥力,恢复土地生产力;经济效益:甘草药用价值高,栽培甘草能够增加经济收入;社会效益:增加就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典型例题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植被指数是对地表植被状况的度量,反映天然植被覆盖或农作物长势情况。植被指数随植被覆盖程度增大而增大。

(1)说出内蒙古自治区七月植被指数总体分布特点,并分别说明甲、乙两地植被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

(2)读图,描述河套灌区地下水埋藏深度的季节变化规律;3月份是该地区实施农田灌溉的主要时段,说明其原因。

河套灌区是我国的大型灌区之一,该地区排水渠多与灌水配套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引水、排水相结合的灌溉系统。

(3)说明河套灌区独特灌溉系统形成的地理条件。

位于河套灌区的五原县有近百年的向日葵种植历史,目前种植面积达到万亩,占全县总播种面积52%,产量达21亿公斤,已威为全国向日葵产业示范基地。当地向日葵生产方式曾经以粗放种植和初加工为主,目前已形成集种子研发、试种培育、推广种植、精细加工、购销出口为一体的产业链。

(4)概括当前五原县向日葵种植业的生产特点,并说明促使该地向日葵生产方式发生转变的主要举措。

参考答案:

(1)分布特点:自东向西(或自东北向西南)植被指数减小

原因:甲地降水量较大,森林、草原覆盖率高

乙地灌溉水源丰富,农作物覆盖率高

(2)季节变化规律:冬末初春和初秋季节地下水埋深大,春末夏初和秋末初冬季节地下水埋深小

原因:气温升高,蒸发量加大,降水少,地下水埋藏深度大;进入作物播种期,需水量大

(3)降水量较少,临近黄河、灌溉水源丰富,地势低平、易积水,易发生土壤盐碱化等

(4)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技术水平高等

措施:加大政策支持,提高资金、技术投入,发展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市场营销,拓展市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

典型例题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河套地区每年从5月份开始引黄灌溉,一直到10月中旬结束。由于灌溉不合理,使得盐渍地广泛分布于河套各灌区。下图为河套平原各灌区分布状况图及-年河套平原三类湿地面积变化遥感数据统计图。

(1)判断对河套平原进行遥感拍摄的适宜季节,并说明理由。

(2)概括-年河套平原三类湿地面积的变化特点。

(3)试提出河套各灌区盐渍地可采取的灌排调控措施。

参考答案:

(1)季节:冬春。理由:冬春季河套平原各灌区处于休耕期,农业生产活动较少;此季节遥感影像中生物信息量相对较少,植被覆盖率低,便于监测河套平原三类湿地的面积变化状况;此季节降水少,云量少,一般不会有云层遮挡地面。

(2)黄灌区湿地面积随时间呈波动变化趋势;乌梁素海湿地面积随时间呈变大趋势,且后20年变化趋于平稳;井灌区湿地面积占总湿地面积比例较小,变化波动较小(或呈变小趋势)。

(3)在农田两侧植树造林,增大蒸腾量,降低地下水水位;完善排水系统,降低下地下水位,增大排水排盐量;适度开采地下水,降低地下水水位和淋洗表层土壤盐分;把大水漫灌改变为畦灌、沟灌或喷灌、滴灌等,减少引黄水量,减轻土壤盐渍化。

典型例题八:(案例分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案例名称:河套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

案例资料:河套平原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该区域昼夜温差大,日照时数多,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mm,多年平均蒸发量达mm。但是,该区域却打破了mm年等降水量线以下是草原和荒漠的“既定规则”,成为一方适宜定居的耕耘乐土。该地盛产小麦、玉米、油料、瓜果等,小麦籽粒饱满、品质优良,瓜果味道甘甜,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农产品基地,素有“塞上米粮川”之称。河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引黄灌区,水利灌排条件便利。下图示意该地区主要干渠分布。

案例思考:

(1)简述河套平原打破了“既定规则”的主要原因。

(2)简要分析河套平原农业高产优质的有利气候条件。

(3)说出河套平原排水干渠的功能。

参考答案:

(1)黄河提供了灌溉水源;黄河携带泥沙沉积增加了土壤肥力。

(2)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一年一熟,农作物生长期长,有利于作物的营养物质积累。

(3)有利于排盐,缓解土壤盐碱化;排出多余水分,控制地下水水位。

典型例题九: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所谓一套是指内蒙古河套平原。河套一带为断陷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但降水量稀少。早在秦汉时期河套平原(西套)就有人开渠引水,发展种植业。汉武帝时,人们引黄灌溉,当地农业发展迅速,经济繁荣。在元、明、清时,河套以畜牧为主。清朝后期陕西、山西的一部分人迁到塞外(走西口),河套地区开始成为西北最重要的农业区,素有“塞外江南”、“塞上粮仓”之称。年内蒙古完成公里长的总排干渠(俗称二黄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从而形成了黄河沿岸一个较为完备的排灌区,成为我国西北重要的商品粮食基地。

(1)据图推测河套平原的形成过程。

(2)根据材料概括河套平原在不同历史阶段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以及农业发展类型与水平,并填入下表。

历史阶段

开发利用方式

农业发展类型与水平

秦汉

元明清

清朝后期

建国后

(3)土地资源开发类型会对土地问题产生不同的影响。元明时代,河套平原生态环境较好,但是近代以来,土地沙化现象较为突出。请分析其变化产生的原因。

参考答案:

(1)过程:断裂下陷;黄河泥沙淤积。

(2)答案如下

历史阶段

开发利用方式

农业发展类型与水平

秦汉

引水灌溉

种植业,迅速发展

元明清

喂养牲畜

畜牧业,水平低

清朝后期

引水灌溉

种植业,迅速发展

建国后

引水灌溉

种植业,商品粮基地

(3)原因:元明时代,河套平原以畜牧业为主,地表植被覆盖好,生态环境优良。近代以来,大规模发展种植业,植被覆盖较差,因此土地沙化问题凸显。

典型例题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小题。

材料一我国某区域图

材料二河套平原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略倾斜,海拔到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河套平原引黄河水进行灌溉,形成了塞上江南。

材料三春雨是河套平原春季特有的一种自然灾害。该地主要位于中温带,春小麦在该地播种面积很大。河套平原地下水位较高,当春雨过大时,对春耕生产影响很大。群众说:“别处春雨贵如油,河套春雨使人愁”。

(1)当地政府准备在A地和B地修建水利枢纽来引黄河水灌溉,如果从可用水量和经济性角度考虑,你认为最适合作为总的引水口的是______(填“A”或“B”),原因是___________。

(2)与浙江省相比,河套平原的灌渠具有两个特点:①灌渠密度大;②使用寿命相对较短。根据该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原因。

(3)人们在河套平原既修建了灌渠又修建了排水渠,这主要是为了减轻________(环境问题),除此以外,人们还可以采用哪些措施来减轻该环境问题。

(4)简述当地春雨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参考答案:

(1)A原因:A地河流流量更大,可用水量更多;河套平原地势西南高向东北低,A地地势较高,从A地引水,可以实现自流灌溉,节约能源,从而降低灌溉成本

(2)该地主要发展灌溉农业,但是地处西北地区,降水少,天然降水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若无灌渠等灌溉设施,将无法发展种植业,加之地形平坦、易于修建,因此灌渠密度大。黄河含沙量大,流经河套平原过程中,随着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淤积,加上风沙掩埋,造成灌渠寿命短

(3)土壤次生盐碱化。采用滴灌喷灌技术;兴修水利,井灌井排;采用地膜和作物秸秆覆盖农田,实行平原绿化工程,减少蒸发,抑制返盐

(4)春季降水过多,使得农田比较泥泞,影响旱地农业机械作业,春小麦难以及时播种;雨后气温回升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春小麦发芽出苗;雨后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回升,多大风,蒸发旺盛,加重土壤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

典型例题十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

(2)简述河套平原发展灌溉农业的有力条件。

(3)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

(4)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特点: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

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

(2)河流提高水源土壤深厚肥沃光照充足地广人稀

(3)问题:泥沙淤积。

原因:黄河含沙量大,饮水入灌渠后流速变换,泥沙易沉积。

(4)河套灌区的排入污染物入湖多;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水量较小;湖水流动性差,污染物不易扩散,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典型例题十二:(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河套灌区是我国设计灌溉面积最大的灌区,也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河套灌区属于没有引水灌溉便没有农业的地区,该灌区年引黄河水量为50亿立方米,占黄河过境水量的七分之一。灌区农作物灌溉分夏灌、秋灌和秋后灌三个阶段,夏灌从每年5月上旬到6月底,秋灌从9月初到9月中旬。这两个阶段的灌水都是农作物生长期的灌溉。秋后灌溉是作物收割后的储水灌溉,每年从10月初开始到11月初结束,是该灌区一年中灌水量最大的一次。长期以来,河套灌区由于灌水较多,而排水工程没有跟上去,土壤盐碱化日趋加剧,严重影响灌区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下图为河套灌区区域图。

(1)简述河套灌区水渠密布的原因。

(2)说明河套灌区进行秋后灌的主要目的及其对下游地区产生的影响。

(3)试为河套地区促进农业良性发展提出可行性措施。

参考答案:

(1)农业发达,生产用水量需求大;降水少,蒸发量大,农业活动需要稳定的灌溉水源;地势平坦,便于开挖沟渠。

(2)主要目的:降低土壤盐度;改善土壤水分条件,有利于第二年春播。影响:使下游河段水量减少,威胁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使下游河段水质变差;河流的搬运作用减弱,河口三角洲堆积作用减弱;导致下游湿地面积萎缩、生态环境恶化。

(3)加快灌区灌排工程的配套设施建设,做到有灌有排;改良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采用综合措施防治土壤盐碱化;及时疏浚渠道,防止泥沙淤积。

典型例题十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套灌区是我国设计灌溉面积最大的灌区,也是我回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河套灌区属于没有引水灌溉便没有农业的地区,灌区年引黄水量约50化立方来,占黄河过境水量的七分之一。灌区农作物灌溉,分夏灌、秋灌和秋后灌三个阶段,夏灌从5月上句到6月底,秋灌从9月初到9月中向,这两个阶段的灌水都是作物生长期的灌溉。秋后灌是作物收割后的储水灌溉,每年从10月初开始至11月初结東,是该津区一年间灌水量最大的一次。河套灌区长期以来,由于灌水校多,而排水エ程滞后,土壤盐碱化日益加重,严重影响灌区农牧业的迅速发展。下图为河套灌区示意图。

(1)简述河套灌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主要优势。

(2)简述河套流区发展对乌梁素海的影响。

(3)从水循环角度,简述河套灌区土壤盐碱化日趋加重的原因。

参考答案:

(1)临近黄河,水渠密布,有充足稳定的灌溉水源;位于河流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夏季热量条件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条件适宜;地广人稀。

(2)对乌梁素海产生补给作用,增加其水量;大量农业污水流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农药、化肥等残留随流水进入,改变原有湖水性质,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生存,影响生物多样性。

(3)该地大量引水灌溉,但缺少排水设施,大水漫灌使得地下水位升高,土壤水分含量增加;该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典型例题十四: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我国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 春雨是河套平原春季特有的一种自然灾害。该地主要位于中温带,春小麦在该地播种面积很大。河套平原地下水位较高,当春雨过大时,对春耕生产影响很大。群众说:“别处春雨贵如油,河套春雨使人愁。”

简述当地春雨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参考答案:

春季降水过多,使得农田比较泥泞,影响旱地农业机械作业,春小麦难以及时播种;雨后气温回升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春小麦发芽出苗;雨后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回升,多大风,蒸发旺盛,加重土壤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

温馨提示

1.《高考地理小专题例(自然地理)》目录

2.《高考地理小专题例(人文地理)》目录

3.《高考地理小专题例(自然地理)》获取方法

4.《高考地理小专题例(人文地理)》获取方法

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扫一扫上面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iweipia.com/szhj/32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刺猬皮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